端午節一到,街上就開始飄著熟悉的味道。
不管你是喜歡划龍舟、掛菖蒲、戴香包、洗午時水,還是挑戰「立蛋成功」的那種成就感,大部分人最深刻的記憶,應該還是落在——粽子。
不過,我對粽子的記憶,其實和端午節沒什麼直接關係,而是和我的父親有關。
我在台南長大,那時候的早餐和現在差很多。沒有滿街的早餐店,也沒有滿桌的漢堡、蛋餅、奶茶。
我們的早餐,多半是一碗熱騰騰的飯湯、一份軟Q的碗粿,或是一顆粽子。
父親就是那種典型的台南人,早餐一定要「吃飽又暖胃」。
他不只愛吃粽子,還堅信——小孩一定也愛吃。
於是,每天一早,他會先去街口的老攤吃他的早餐,再順手拎幾顆熱騰騰的粽子回來,打算當我的早餐。
那個畫面,我到現在還記得——
清晨的陽光還帶著點金黃,父親推開家門,手裡的塑膠袋裡冒著白白的熱氣,粽葉香撲鼻而來。
只是,小學的我,心裡卻在嘀咕:
「早上吃這麼飽,我怎麼受得了?」
我喜歡的是烤吐司、奶油、甚至是配著咖啡牛奶的那種西式早餐,對一早就出現在餐桌上那袋大大的素粽,完全沒有興趣。
我常推說不想吃。
父親臉上的笑意會微微收斂,雖然沒有多說什麼,但我隱約感覺到,那是一點失落。
只是那時候年紀小,不懂那份失落背後,是什麼樣的心情。
後來,我離開台南,到台北工作。
有一次在西門町閒逛,聞到一股熟悉的香味——一家賣南部菜粽的小攤。
我買了一顆,坐在路邊的矮桌旁吃。
熱騰騰的糯米裡,包著幾顆鬆軟的花生,淡淡的粽葉香滲進每一粒米。
老闆淋上一層甜甜的醬油膏,撒上厚厚的花生粉,再隨手抓了一撮翠綠的香菜。
第一口下去,鹹甜交融,嘴裡的香氣慢慢散開——
那一瞬間,我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餐桌,看見父親提著那袋熱氣騰騰的粽子站在門口。
成為父親之後,我才真正明白,
那時他清晨騎著車,去買粽子的心情,
是想把自己喜歡的味道,也分享給孩子。
只是,孩子那時候不懂,甚至有點嫌棄。
現在回想,那每一顆粽子,不只是糯米和花生的味道,
而是父親愛的形狀。
我在台北生活了幾十年,北部粽的香氣濃郁、餡料豐富,
但對我來說,還是比不上那顆來自台南的南部粽——
那股清淡卻溫暖的粽葉香,永遠是我心底最柔軟的味道。
每一道料理,都是一段人生;
每一口食物,都藏著故事。
而我的故事裡,粽葉的香氣,就是父親的味道。
沒有留言 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