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2008年,我們成功推動「素食分類」納入食品標示法開始,素食者在超市購物時,終於可以快速又清楚地辨識出這項食品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飲食習慣。這個改變,為很多吃素的朋友帶來了真實的便利。
同時,因為這項分類的推行,讓不少食品業者不得不重新理解什麼是素食,矯正了過去對素食的很多誤解。從原本只是模糊地知道「素食就是不吃肉吧?」到現在能夠理解「原來全素、奶素、蛋奶素、五辛素是有分別的!」這個改變,我想,對推廣素食文化來說,也是很大的一步。
但遺憾的是,當年我們為了讓法規可以順利上路,時間上非常緊湊,所以只先針對「食品」這個領域進行規範。至於影響層級第二廣、也最貼近大家日常生活的「餐飲業」,當時真的力有未逮,因為涉及的人事物太多,討論起來牽一髮動全身,為了不讓整件事卡關,我們選擇暫時擱置。
沒想到這一擱,就擱了這麼多年。
這些年來,台灣的素食環境已經進步非常多,但有一個現象始終沒改變:餐廳裡的菜單,無論是葷素餐廳,甚至是純素餐廳,很多都沒有素食分類標示。走進店裡點餐,不是要一一問店員「這個有奶嗎?有蛋嗎?」就是乾脆直接放棄、隨便吃吃。這樣的用餐體驗,真的讓人既無奈又心累。
更別說有些人因為宗教、健康、道德或其他原因,對素食分類很在意,卻常常因為資訊不清楚而踩雷,心裡有多挫折,只有走過這段路的人才懂。
坦白說,現在要重新把餐飲業納入法規規範,難度真的不小。因為只要列入法規,就會有罰則,對很多小店或新創餐飲來說,光是要做到分類清楚、標示正確,就已經是種負擔。反對聲音大可以預見。
但如果我們反過來,不是用「法律」逼迫,而是用「消費者的力量」去改變呢?
只要消費者願意開口、願意鼓勵、願意善意地跟餐廳老闆反映:
「如果菜單上能標示清楚素食分類,會讓我們吃得更安心、更方便,也更願意再來。」
我相信,老闆們是聽得進去的。
這樣不但能讓素食者的生活更友善,對餐廳來說,顧客的滿意度和回流率也會提高,雙贏!
所以,今天我想邀請你一起來行動。
只要你有機會到素食餐廳用餐,就輕輕地給老闆一點建議,讓他知道「素食分類標示」是值得做的事。
如果有店家願意調整、願意改變,也歡迎把他們的新菜單分享給我們「素易食」網站,讓更多吃素的朋友知道、支持這樣的友善好店。
我們當年推動的願景──「讓素食變容易,讓吃素變幸福快樂」──到今天,還在持續進行中。
這條路,不能只靠我一個人,而是需要更多人的微小行動,一點一點匯聚起來。
就從今天,從你和我開始,讓我們一起讓世界多一點善意、多一點美好。
沒有留言 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