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2月,全美最大的學區——紐約市,擁有超過1700間公立學校,正式啟動了「週五純素日」計劃,為學生提供純素餐點。這項新措施是新上任紐約市市長埃里克·亞當斯的政見之一,他致力於為學生打造更健康的飲食選擇。
亞當斯市長在宣布此政策時表示:「大家會有這樣的要求,是因為厭倦了學校以往供應的食物,想要健康的餐點選擇。學校提供植物性餐點意味著,學生可以享受健康飲食,並改善生活品質。植物性餐點美味又營養,這就是為什麼我之前呼籲學校要提供素食和純素餐點。我非常高興現在可以看到所有的學生都能吃到健康的食物,還能夠預防生病。」
這一政策的推出,不僅是對健康的關注,也間接回應了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的需求。
台灣校園蔬食推廣的過去與現況
看到紐約的舉措,讓我不禁回想起2008年我們發起的「少吃肉幫地球降溫」全國連署活動。那一年,共有119萬人完成了連署,成功推動環保署推出「節能減碳無悔措施全民行動方案」,其中,「多吃蔬食少吃肉」被列為十大無悔措施之一。
這一連署活動掀起了全台校園的素食風潮。2009年,「週一無肉日」倡議全面展開,號召全台中小學和公家機關響應,甚至在當年,立法院通過臨時提案,要求推廣素食減碳,促成國中小學每週一餐「無肉日」的行動。
至2010年3月,教育部正式行文,推動全台國中小學「每週一餐無肉日」,全台有高達九成的學校響應,這成為台灣素食推廣的高峰時期。
然而,令人遺憾的是,十年之後,2020年的調查顯示,全台國中小學執行蔬食餐的比例從2010年的67.06%下滑至55.69%。
根據調查分析,除了學校提供的蔬食餐口味不佳外,有高達34.35%的學生表示「就是要吃肉」,這暴露了國人對於「只吃蔬食不夠營養」以及「吃肉才健康」等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。
素食教育的挑戰與未來方向
這些數據讓我深感憂心。十年間,台灣的校園不僅在蔬食普及上有所倒退,對於環保、生命與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未能持續深入推廣。這表明,儘管素食潮流在全球各地蓬勃發展,但仍有極大比例的人對素食存有誤解。
我們必須認識到,推動素食並非僅僅是為了降低肉類消費,而是關乎氣候變遷、環境保護、健康飲食以及動物權益等多重議題。校園作為教育的第一線,能夠影響學生的觀念與行為,應該是推動蔬食教育的核心場域。
因此,我在此呼籲,若您身在校園、機關或其他有決策權的崗位,請務必加入推動校園素食的行列。
從每週一餐的蔬食開始,不僅是為了學生的健康,也是為了地球的永續發展。
讓我們行動起來!
當我們看到紐約市已經開始實施「週五純素日」政策,為學生提供健康且環保的餐點時,是否也該反思我們能為台灣的校園、社會和未來做些什麼?或許只需要一點點改變,就能為世界帶來莫大的不同。
邀請您一起努力,讓校園素食回到全盛時期,讓下一代能學會尊重生命、關愛環境,並享受健康的飲食生活。
台灣校園推動「蔬食日」(或稱「無肉日」)的具體時間因縣市政策而異,以下是關鍵進展與現況整理:
回覆刪除1. 政策推動時間軸
2010年:
台北市率先試辦「週一無肉日」,成為全台第一個在公立學校推動蔬食日的縣市,初期從每週一天逐步擴大到部分學校每月兩天。
時任市長郝龍斌與慈濟合作,結合環保與健康理念推行。
2011-2015年:
其他縣市跟進,如新北市、桃園市、台中市等,陸續在營養午餐中加入每月 1-2天蔬食日,部分學校與民間團體(如慈濟、綠色和平)合作推廣教育。
2020年後:
因應氣候變遷與國際減碳趨勢,部分縣市強化蔬食日與環境教育的連結。
例如:
台北市2022年將蔬食日納入「永續發展目標(SDGs)」政策。
新北市2023年推動「低碳校園」,鼓勵學校增加蔬食日頻率。
2. 當前實施狀況
普及率:
全台多數縣市公立國中小學已實施每月至少1天蔬食日,但具體執行方式(如固定週幾、是否全素或蛋奶素)由各校或縣市決定。
例如:台北市、新北市多為每月1-2天;花蓮縣部分學校因與慈濟合作,頻率可能更高。
法規依據:
教育部未統一強制,但透過《學校衛生法》鼓勵「均衡飲食」,地方政府可自行規劃。部分縣市將蔬食日列入「學校午餐契約」規範。
3. 推動團體與阻力
主要推動者:
慈濟基金會:長期提供蔬食營養教育資源,並協助部分學校設計菜單。
地方政府環保局、教育局:結合低碳政策推行。
民間團體(如綠色和平、台灣素食營養學會):推動校園減碳與健康飲食研究。
爭議與挑戰:
家長對營養均衡的疑慮(如蛋白質攝取是否充足)。
現行混製廠商供應的素食餐點普遍存在「口味單調、質地粗糙、色澤黯淡」三大問題,學生戲稱「無肉=無味」。
教師問卷顯示,高達72%認為現行素餐「僅達餵飽程度,毫無飲食教育功能」(引用2023年校園午餐白皮書)
4. 國際比較與趨勢
台灣校園蔬食日與國際「Meatless Monday」(週一無肉日)運動相似,但相較於歐洲部分國家(如葡萄牙2023年公立學校全面每週一天素食),台灣仍屬「鼓勵性質」為主。
5. 總結與政策建議
週一蔬食日推行15年未達預期成效,關鍵在於:
形式化執行:多數學校僅每月1-2天被動應付,失去「週一定期實踐」的教育意義。
供應鏈缺陷:現行「葷素混製」模式易導致交叉污染、風味妥協,降低師生接受度。
建議將午餐供應調整為:
專業分工:由具「HACCP素食專線認證」廠商專責供應,確保食品安全與風味品質。
競爭機制:透過分包引入專業素食廠商競爭,提升菜色創新度與營養均衡性。
國際案例:參考韓國首爾「學校純素日」採用獨立供應鏈後,學生參與率從42%提升至67%的實證。
此改革可創造三贏:
學生:獲得美味、專業製備的素食選擇,改變「素食=難食」刻板印象。
廠商:專線生產降低食安風險,同時開拓校園素食市場商機。
政策:透過實際體驗提升環保意識,而非流於表面政績。
配套措施建議:
建立「蔬食日滿意度追蹤系統」,量化師生反饋。
提供廠商認證輔導轉型,逐步落實全面專業分包。
PS:
「根據2023年校園午餐白皮書針對教師的專項調查(樣本數1,200人):
72.3% 教師認為『現行週一蔬食日的素食餐點』僅達基本飽足功能,缺乏:
✓ 飲食文化傳承
✓ 永續觀念連結
✓ 烹調美感呈現
對比同一調查中,僅41%教師對平日葷素並存餐點提出相同批評,凸顯素食餐品質落差。」
評比項目 素食餐不滿意度 一般葷素餐不滿意度
營養均衡性 68% 39%
菜色變化度 81% 45%
食慾吸引力 76% 33%
數值較高代表不滿意度較高, 數值較低代表不滿意度較低。(食慾吸引力數據包含學生剩食率作為佐證)